鄱阳湖2021年将全面禁捕,渔民如何生计?余干县渔民转变思路—— “卖风景”,岸上生活也精彩 瑞洪镇斗魁园渔村文化墙展示渔猎文化。 “独特的渔猎文化,让我们感受到鄱阳湖的博大精深。”10月30日上午,紧邻德昌高速公路出口处的余干县瑞洪镇梁山村委会斗魁园自然村,一群游客正在渔月传奇雕像下拍照,来自赣州的游客小钟感叹道。 随着专业渔民逐步上岸转产,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余干县沿鄱阳湖滨湖地区把传承千年的渔猎文化融入其中,高起点规划,按照生态渔村的建设标准,使原先落后破败的渔村焕然一新,既美化了村庄,传承了乡韵民俗,又发展了旅游产业,湖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生态渔村“卖风景” 针对渔民上岸转产,在生态渔村建设中,余干县各地利用丰富的渔风渔俗资源,把建设秀美乡村和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打造成既有鄱湖渔猎文化特质,又有田园山林水自然风光的美丽幸福村落。 斗魁园村背靠鄱阳湖,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副落后景象,不少砖木结构的房屋东倒西歪,村内垃圾成堆,池塘臭气熏天。经过整治,昔日破败不堪的渔村变身生态渔村,一跃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3A级乡村旅游点。如今的斗魁园村,房屋白墙黛瓦,新铺了柏油马路,沿街的各种渔猎器具,更显古朴。村中600米长的文化墙,通过国画、书法形式,记录瑞洪镇百年渔业文明发展和村庄变迁历史。 “虽然不再在鄱阳湖捕鱼了,但村民的渔猎情结难以割裂。”梁山村党支部书记涂扣龙告诉记者,2015年在秀美乡村建设中,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村里翻修了老房子。为突出渔猎文化元素,设计师在村广场打造了“渔月传奇”雕像。同时,用8组渔民日常生活场景雕塑,以及钓翁亭、外公殿等传统文化符号,再现渔村之韵。 得益于生态渔村的建设,斗魁园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一些村民还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每到周末游客盈门。 据瑞洪镇副镇长张志峰介绍,一些传统渔村的渔民也纷纷抢抓机遇,争相上岸安居,不少渔民转产后“卖”起了生态渔村的风景。全镇周末可接待游客近10万人,旅游收入超百万元,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 生态旅游好“钱景” 围绕鄱阳湖地域文化、人文传统、农家生活、美食餐饮等特色,余干县滨湖乡镇秉承“保护性开发”理念,开拓旅游市场。 近年来,康山乡依托忠臣庙鄱阳湖大战古战场文化资源,突出忠义文化、渔猎文化,规划建设了定江王殿、忠臣大殿、怀忠楼,还增建了槐柳园、寻根园、演艺厅,推出水上演艺等项目,打造忠臣庙景区。去年,该景区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 作为景区核心区域的府前村,配套产业必不可少。渔村成了景区后,游客纷至沓来,渔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客栈留住客人消费,村里的土特产也畅销起来。 在康山乡采访时记者发现,诸如“鄱阳湖酒店”“鄱阳湖客栈”“鄱阳湖渔家乐”“鄱阳湖水上人家”等餐饮、住宿、游玩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酒店的经营者大多数是当年在鄱阳湖从事捕捞的专业渔民,上岸转产后,仍然保持着渔猎情结。 “看花海,坐快艇。”在康山大堤上,各种条幅广告映入眼帘。老袁在鄱阳湖从事渔业捕捞20多年,上岸后他还担心,没有别的专长,到陆地上生活工作会不适应。令他没想到的是,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办起了农家乐,还和朋友合伙购买了快艇,秋季载客到当年渔船晒网的沙洲上看蓼子花海,收入比在湖区捕鱼强很多,去年还在村里建了一栋别墅。 展示旅游新形象 余干县登记备案的渔船有1700多艘,鄱阳湖全面禁捕令2021年1月施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不少专业渔民由于没有耕地,上岸后如何另谋生计? 10月29日,在“美食之乡 情义余干”——2019年余干县(南昌)旅游推介会上,余干县主动递出了“中国湖光山色最美县”的旅游名片,向社会各界推介余干县优质的旅游资源、人文风情、特色景区、精品旅游线路,全方位展现余干旅游新形象。 春有碧波银浪,夏有百里荷香,秋有鱼虾满仓,冬有万鸟齐翔。据介绍,此次旅游推介将进一步弘扬鄱湖文化、忠义文化、渔猎文化,提升该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余干县文广新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已有“大明花海”“康山忠臣庙”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2个、4A级乡村旅游点1个、3A级乡村旅游点25个,处处皆景,时时可游。 余干县文化馆馆长徐宏志介绍,该县通过挖掘渔俗特点,展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如今,余干县的渔猎文化和乡村旅游相互促进,余干县滨湖地区的渔村和渔民,正乘转型转产东风,在小康路上快步前行。(记者 徐黎明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