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20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经历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的蜕变。 与浙江毗邻的江西上饶,近水楼台接受“千万工程”春风化雨般的洗礼,一场以秀美乡村建设为名的乡村革命,深刻改变着上饶山乡面貌。 仲夏时节,上饶大地,果实飘香,禾苗青青,田间地头酝酿着丰收的希冀。 放眼望去,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个个秀美乡村如散落的珍珠熠熠生辉,一个个农业产业基地里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张张质朴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探寻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俯瞰上饶大地,乡村振兴的画笔绘就出一幅田畴沃野的新画卷: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一幅幅新画卷的背后,上饶有何“突围”的法宝? 壮大“一片森林” “产业森林”结出累累“金果”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五大振兴”排在首位的就是产业振兴。 近年来,上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全域统筹,突出产业协同和差异化发展,引导各县(市、区)突出优势,培育发展1个农业首位产业和1至3个主导产业,不断赋能乡村振兴。 目前,上饶已初步形成以“广信油茶、广丰马家柚、玉山蔬菜、横峰葛、弋阳雷竹、铅山红芽芋、德兴中药材、婺源茶叶、万年贡米、余干水产、鄱阳稻虾、信州农产品交易集散地”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县一首位产业”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广丰,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颗马家柚”做成了大产业,“上饶广丰马家柚”成为知名水果品牌,全区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占全市种植规模的50%,带动了5万户果农增收,年综合产值近20亿元。 围绕马家柚首位产业,广丰区紧紧牵住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个牛鼻子,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由原料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变,研发了零食、饮料等五大系列60余种产品,广丰马家柚的品牌价值已达18亿元,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同样,作为万年的首位农业产业,“万年贡米”品牌价值高达96亿元。当地引导万年贡集团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链接了100多家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17万农户。 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产业。 眼下,正值蓝莓采摘之际,在铅山县紫溪乡的300亩蓝莓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翠绿的蓝莓树串线成片,一颗颗“紫玉”挂满枝头,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香甜的果香。 2019年,紫溪乡利用当地地理、气候环境等优势,引进江西紫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前来投资,规模化发展产、供、销一体的蓝莓基地。据介绍,今年该基地的产量可达10万斤,带动了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年增收可达1万余元。 上饶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富民产业,有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瓜果飘香的季节,一颗蓝莓、一串葡萄、一个柚子……成了乡村的致富果。 “流金淌银”的特色产业,提振了乡村振兴的底气。上饶以村镇为单元,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培育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加快形成乡村产业“增长极”。已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 如今,在上饶一个又一个脱贫村种上了“产业树”,一名又一名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融入了产业链。 培养“一支队伍” 搅动乡村振兴“一汪春水”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乡村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引导向乡村创新创业,培育更多的“农创客”和懂技术的“田秀才”? 近年来,上饶不仅加强了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派和管理,健全了调整、轮换、召回机制,实现全市驻村帮扶全覆盖,选派了978名第一书记和1932名工作队员开展乡村振兴的驻村帮扶工作。同时,积极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汇聚,激励乡村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干事动力和开拓精神不足;文化水平也有限,新知识和新观念也比较欠缺……”为解决村级组织力量不足和后备短缺的问题,2020年初,上饶在全市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并完善“选、育、管、用”链条。 目前,全市共有2965名回村任职大学生,其中36.6%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25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 通过“大学生回村工程”,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文化、有办法的大学生回村工作,带领群众致富,为乡村振兴输送了新生力量、提供了人才保证。 鄱阳县游城乡感恩社区的文明实践员程冬便是这其中一员。“我们游城乡有黄金茶、油茶、马家柚基地,还有莲子、黑芝麻等传统农产品,品质好却缺少知名度。”初来感恩社区,老党员张继辉的话,让程冬有了做直播的想法。 说干就干,程冬找来从深圳返村、有着多年网店运营经验的洪发根,一个无影灯、两块打光板、一部手机,便开启了“大湖美农”抖音直播。从刚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直播在线人数超3000人,程冬为“土货”“山货”找了另外一条“出路”。 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的同时,“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同样在发力。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来,上饶将其作为培养新型农村人才的一项精品工程来抓,着重培养农村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致富带头骨干。 截至目前,这项由“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民生工程在上饶共培养出9500余名农民大学生,他们在上饶乡村“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农村实用人才。 持续巩固放大人才“磁吸力”,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在横峰县龙门畈乡童家村,“民工驿站”让村民不出村也找得到活,学得了技能。一年时间里,小小的“民工驿站”举办集中招聘活动3场;组织开展了3期育婴员、就业创业等免费技能培训,150余人参训并核发了培训证书,打开了村民的就业门路。 做实“一套体系” 善治乡村让“大河涨水小河满”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在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过程中,上饶市坚持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有机融合,示范推行“1+7”(“1”是强化党建对乡村治理的政治引领作用,“7”是探索“民主治村”“乡风润村”“产业兴村”“法治稳村”“管护美村”“智治强村”“监督正村”工作模式)乡村治理模式,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上饶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走进婺源县镇头镇冷水亭村,只见一湾清澈的溪水静静的蜿蜒流淌,溪内成群的红鲤鱼欢腾跳跃。“这溪中的红鲤鱼都是村民们放生的,最大的有八九斤重。”村党支部书记王津介绍,在冷水亭,谁家有喜事的都会买上些鱼苗到这龙源溪里放生。 鲤鱼放生庆喜是冷水亭村推进移风易俗的一大创新之举。在村里的文化墙上,张贴着冷水亭村规民约,其中第四条约定“办理红白喜事,提倡节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村内有婚嫁、生日、乔迁等喜事采用放生庆喜,每户采购100元以上的鱼苗放至村内河道池塘。”据介绍,2018年,该村村民代表参与制定了有19条内容的村规民约,涵盖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卫生制度等各个方面。 为鼓励村民参与到村容村貌建设中来,冷水亭村每月进行卫生评比,定期张榜公布卫生不到位的家庭。一年内未被通报的家庭则被评为“卫生清洁户”,村委会在每年年底集中购买年猪,在村文化广场将猪肉分份编号,由获得“卫生清洁户”的家庭轮番摸号领取猪肉。 不管是“鲤鱼放生”,还是“猪肉分红”,都是上饶在探索创新乡村善治的有效实践。在上饶,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等,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真正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 在横峰县姚家乡好客王家,王家小组充分发挥村民自主性,尊重村民主体地位,集中全体村民智慧,形成“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四自”村级自治模式。 2017年,全村27户共同入股成立好客王家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做起乡村旅游业,打造了农耕体验、亲子游、团体培训、户外拓展等多个旅游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后,通过村民理事会决定,按农村养老保险金同等标准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补助,并设立教育基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者单位:上饶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