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穿衣戴表一样无感植入“芯片”,实时监测健康情况;在体内放置“高清地图导航”精准定位肿瘤;微创手术中,边切割边愈合……在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的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医研”),这些过去在科幻片中才有的“硬核”医疗场景,实实在在地呈现在记者眼前。 作为江西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江西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江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华医研为创新数字医学产业化提供了全链支撑。它自主创新攻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高端医疗器械“卡脖子”难题,在多个领域实现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 近日,记者走进华医研,近距离观察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弯道超车”密码。 创新引领攻克“卡脖子”难题 “相当于给病人体内放进一个‘超高清导航’,不仅实现全链路4K超高清成像,还能精准定位肿瘤组织、病灶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在手术过程中伤及正常的组织和血管。”在华医研的展厅内,战略产品经理周笃超向记者介绍该院自主研发的4K超高清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 显示器上,手术对象在腹腔内的动态纤毫毕现,“导航”识别出的肿瘤组织被标记成显眼的绿色。周笃超告诉记者,该产品已入选2023年江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全国近50家医院试用。华医研也成为国内率先掌握内镜关键核心技术的单位。 像这样的“首台”“率先”,并且成功应用于临床上的产品,在华医研并不罕见。作为一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动能的新型研发机构,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不到6年时间,华医研已拥有授权专利90余件,取得1张三类及5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向市场推出5款产品,形成多产品协同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产品全链路自主研发 在全社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数字+医疗”并不新鲜。与一些数字“嫁接”式创新不同,无论是底层的硬件,还是传感监测的软件,或者终端的器械设备,华医研做到了全链路自主研发。 “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前沿技术才能快速转化应用,产品才能更好地迭代升级!”华医研执行院长王娟深有感触。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行业。 由于起步晚,多年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较低,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攻克高端医疗装备“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崛起和进口替代迫在眉睫。 近年来,上饶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大健康产业,为数字医学产业培育了发展的沃土。2018年,上饶以政企合作方式在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设立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通过华医研为源头创新开发、产业孵化,以点带面培育数字医疗产业新质生产力,带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创新科技成果“飞入百姓家” 作为数字医学人才聚集高地,华医研在两位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领衔下,搭建了多元职能高水平团队,吸纳行业顶尖人才70余人回流,培养博士(后)40余名,为数字医学创新产业化提供全链支撑。 而上海、上饶双研发的跨区域飞地转化模式,也让华医研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落地生根”,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研发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S)’就是这样一款产品。糖尿病患者不用扎指尖测试血糖值,只需要将其贴在胳膊上,就可以实现15天的持续监测。”华医研战略产品经理王庆峰向记者介绍,如果将传统的指尖血监测比喻为拍照静态取样,而CGMS更像视频动态实时取样,不间断监测用户血糖的整体动态情况,并每3分钟显示一个血糖值,通过蓝牙实时传输数据,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波动。 无论是用于外科手术的4K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设备,还是适用于更广泛慢性病群体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安全”“微创”“智能”是它们的关键词。除此之外,相较于进口产品,这些“国产替代”为医疗机构和患者节省了30%-70%的支出。 “新质生产力是硬核的、高效的,也是温柔的、普惠的。”王娟表示,“创新驱动,促进国产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这些高端产品,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这就是我们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